首页 资讯内容详情

中国电影,也要脸。

2020-03-25 1085 C站cilicili

今年是柏林电影节的古稀之年。

作为中国电影的福地之一,今年的柏林电影节 却少见中国人的身影。

华毯之上,最为人熟知的中国面孔唯有贾樟柯。

毫无疑问,疫情是主要原因。

贾樟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现场照

今年,贾樟柯的 纪录片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入围特别展映单元。

电影首映后,口碑不错,他也借首映礼,发出了中国声音:

“现在正是我们中国人民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在出来的时候都不知道能不能按时来柏林,但是我们来了,我觉得这个时候电影应该存在,电影和人民一起存在着。”

映前见面会

此番发言掀起了网友们关于 “中国电影需要贾樟柯们” 的热议。

与此同时,片方公布了两张海报,一时间,又将电影推上了顶峰。


一副墨染锋利,深海与山脊相连—— “在贵州最高的屋脊,种上一片深蓝色的海洋”。

一副以笔为塔,照亮未知迷途—— “过去是照亮今天的灯塔,指引前路”。

海报放出,为电影赚足了好感。

有意思的是,此次大家捧的不再是贾樟柯,而是另一个人。

不少网友纷纷留言: “不愧是黄海”、“中国海报第一人”……

这黄海到底是谁?

>>>>黄海出品,必属精品

也许你没听说过黄海这个名字,但你绝对看过他的海报。


有人曾说, 他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电影海报拉到了世界顶级水平。

也有人说, 华语电影海报的半壁江山被他承包了。

这话听起来有点夸张,不过,好似还真那么回事。

黄海,毕业于厦门大学,做过3年记者,后转行去奥美等公司当设计师。

他并非一开始就专业从事海报设计,入这一行,起初图的就是一个好玩儿。

当时姜文的 《太阳照常升起》 海报需求下来,黄海觉得有意思便接了。

黄海

设计师最怕甲方说的要求是什么?

看感觉。

姜文就来了这么一出,给的要求就一句话: 看感觉,不拍写真,素材片里找。

于是,提案,被毙,提案,被毙……循环往复了数次才拍板定下。


海报拿去了戛纳, 一鸣惊人。

赤红底色铺满整个画面,强烈的视觉冲突带出故事汹涌之感。

中央是主角疯妈,赤脚仰立,白色标题字看似托起,又仿若枷锁嵌套在她身上。

角落枝头上的绣花鞋,更是电影里的主要道具,带出故事的发展。

这是黄海设计的第一张海报, 也因这张海报结下了他与姜文的交情。

后来,姜文所有的电影海报都被黄海包了。

姜文电影海报

经历虽苦,却没磨掉黄海的兴趣。

后来他创办了公司 竹也 ,专门画起了电影海报。

公司成立不久,继姜文之后,黄海迎来了另一位魔鬼甲方—— 王家卫。

王家卫,《一代宗师》现场照

彼时,从好莱坞脱身的王家卫把全部赌注压在了 《一代宗师》 上。

这个偏执狂折磨死了章子怡、梁朝伟、张震等人,也折磨死了黄海。

黄海把方案发过去,高冷的墨镜王只回了一张婆娑树影图。

当时黄海就蒙了。

好歹姜文还说两句,他倒好,直接看图说话,悟去吧。

没法子,黄海只能不断揣摩,去勾勒王家卫想要表达的意境之美。

最后,他决定用饱含东方韵味的留白手法展江湖风云。


海报设计的东方韵味十足,门洞深深,透深邃史诗感。

偶然探出的一枝树桠更是创造出独特意境。

恰到好处的明与暗,点到为止的动与静,两个主要人物的黑色剪影有力且有神,招式之间有朦胧情愫,也有铿锵豪气。

海报出来后,就连挑剔的王家卫也点了头。

而如果说《一代宗师》还只是让黄海小有名气,那2014年的 《黄金时代》 则是 彻底 让他火了一把。

只见海报里的萧红立于泼墨乱世之中。

举目四望,被斑斑点点的墨迹环绕,无路可去的压抑,象征一个文人漂泊不定的命运。


笔锋之下,撇捺化为利刃,隐藏重重杀机。

萧红手擒素烟,低头叹息。

文人之笔恰是时代之刃,萧红不动声色间书写了一个时代。


美版海报里,萧红剪影融于笔尖。

金黄意为那是文人笔下的黄金时代,背景黑调意为乱世昏暗。

灵魂丰盈的萧红,在炮火之下,磨砺出一只金笔,刺问苍生何辜。

法版海报更是“入乡随俗“了一把——致敬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

萧红神态清冷淡然,氤氲烟雾仿若屡屡愁思裹挟着她。


《黄金时代》火了,但黄海烦了。

“《黄金时代》之后,许多人给我定性,我也不否认这是一个发展阶段,但被放大了。”

人人都让黄海按照《黄金时代》的风格来设计自家海报。

典型的商人思维,什么红,照这个模式走,准没错。

但艺术不是照葫芦画瓢,只有风格化的东西才能焕发光芒。

黄海更想要创作多样化的作品,而他也确实做到了。


《我在故宫修文物》 海报乍一看,并无奇处,仔细看,大有乾坤。

文物裂痕处,皆有一位小小的文物修复师在细心修补。

“大”历史,“小”人物。

以小见大间烘匠人之神,托历史文物尊贵之位。

左: 掐丝珐琅万寿无疆中碗
中: 锡红水仙花纹图盘
右: 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

为大陆重映版《龙猫》制作的海报大受好评, 后宫崎骏又一名作 《千与千寻》 重映,吉卜力工作室再次找到黄海。

黄海不负众望,助《千与千寻》拿下4.88亿票房。

两版海报以温暖、勇敢为题。

一个将人物的殷切目光涂为壁画,“大千寻”抚慰“小千寻”传递浓浓暖意。

一个是孤身千寻在铁轨上奔跑,深海中影影绰绰映着守护者白龙和无脸人。


好莱坞也找到了黄海。

《阿丽塔:战斗天使》 海报里,远景绯红晚霞蓬勃之势令人热血澎湃。

阿丽塔站在钢铁废墟之上,剑指苍穹之上的天空城撒冷,意为挑战高高在上的制度。


从电影本身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元素,巧妙地进行拼接、杂糅。

画面或 凌厉跳脱,又或绵延悠长。

黄海总能根据电影风格不断进行创新,让有限的静止画面,喷薄出无限的表达欲。

连BBC和好莱坞都赞叹他为“令中国设计正在崛起”的海报设计大师。

电影杂志《Little White Lies》评2018年全球电影海报20强,黄海为《小偷家族》创作的中国版海报拔得头筹

可以看出,黄海的海报是 真正注入了对电影的思考。

他在创作前,会去看原著、读剧本、看剧照,还和导演反复交流,领悟到电影精髓后,才开始动笔。

构图、用色、意象隐喻、角色文案……每一个细节都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定下的。


大众越来越爱看黄海设计的海报,甚至有言 “黄海出品,必属精品”。

那这一家独大的局面,缘何而来呢?

>>>>撞车

10年前,国家大剧院开了个展,名为 “纸上的舞台——第一届表演艺术海报设计国际邀请展”。

会展上,全球14位艺术大师的经典海报作品令人瞠目结舌。

对比之下,国内海报毫无设计感,露了怯。

行业无序,监管不力,版权意识不明, 连电影都粗制的情况下,更何况海报。

有些片方为了赚快钱,甚至干脆照抄国外电影海报。

左:《爱情呼叫转移2》;右:《真爱至上》

要知道,在美国, 设计一部大片的电影海报就需要十几万美元,且其制作流程的严谨不亚于拍摄一部电影。

但国内多数电影海报还只是套用模版,简单堆砌。

要不,海报设计的就跟路边散发的小广告一样,过于粗糙,毫无美感。

比如,去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海报就广受诟病。


如果美感、创意达到了,就会出现另一个大问题—— 撞车 (抄袭)

比如, 最近热播国剧《下一站是幸福》收官海报就被指神似《小妇人》。


如果没有了粗糙、撞车,另一个问题又蹦了出来: 电影海报沦为明星宣传画。

碍于明星效应,片方会要求电影海报突出明星。

电影海报被明星效应侵蚀,反而成了另一个争番位的角斗场。

无奈之下,设计师只能想方设法把人物塞进去,并注意前后、大小,以避免不必要的争执。

当年张艺谋的《长城》海报里,景甜占据中间位置,就曾引起网友对“景甜背景有多强大”的话题热议。


其实自2010年起,中国电影票房市场进入百亿时代。

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海报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设计公司获得了更多预算,从以前的两三千涨到了如今的上百万。

团队愈加细致,海报细化为创意、设计、绘画、后期多个阶段。

先导海报、角色海报,票房海报等不同类型海报也在对应不同时期的营销宣传。

可以看到,中国电影产业正在不断成熟化。

那为啥这么多年了,大家记住的还只有黄海呢?

>>>>要脸

其实,讲到这,肯定会有人耐不住性子说:“不就是个海报,有那么重要吗?”

真的。有。

要知道, 行业内有这么句话: “一张好的电影海报值2000万的票房”。

观众对于一部新电影的兴趣,一个看预告,一个就看海报。

预告片看电影的商业性,海报则要侧重电影的艺术性。

追溯电影海报的历史可以看到,早期的海报也只是单纯描画剧照。

真正发掘出海报艺术性的是好莱坞传奇海报设计师 比尔·戈德。

从希区柯克到库布里克,没有他没合作过的名导。

一生2000余幅画作,影响无数后来人。

《发条橙》

去年,比尔大师作古,现下传之精髓的约翰·阿尔文不得不提。

他被迪士尼称为 “市场营销战的定海神针”。

其多部作品入选美国国立艺术博物馆和现代艺术博物馆。

经典的《E.T外星人》原画更是被拍卖到了390000美金。


中国的海报艺术也不是没有过辉煌。

中国电影最耀人的80-90年代,也是电影海报艺术迸发的时代。

那一时期,第五代导演崭露头角,故事、人物、摄影方方面面传递蓬勃创作力。

电影海报化繁为简,开始走艺术风,壮阔豪迈之意有,黑色寓言之说也有。


可以看出,电影海报其实不单是一张宣传画册,它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为人所熟知的《低俗小说》、《这个杀手不太冷》、《重庆森林》……

那些凝结于电影海报上的经典元素,无一不成为流传于世的时代印记。


说到这里,相信大多数人已经多少明白为何这么久以来能被大众认可的只有黄海。

纵然,海报文化意义如此重要,但国内还有太多人并未意识到。

黄海曾言: “中国的艺术很好,但还没有完备用起来。

确是如此,就拿韩国来说,其电影工业的发展完善,在海报设计上就足见一斑。

以早已闭刊的电影杂志《FILM 2.0》为先驱,到韩国最大的电影网站“Max Movie”,韩国电影媒体每年都会对本土电影进行最佳海报的评定。

《绿头苍蝇》:“这世界的痛,即使死了也无以解脱”

海报是电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也需要去关注、欣赏、发展。

大众对黄海作品的追捧,侧面也可看出观众对于电影美的需求在不断提升。

不是Logo越大越好,不是一股脑堆叠明星写真,不是敷衍了事,更不是低劣媚俗。

它是要把握住电影艺术性的同时,也要适时的结合时代背景做出改变。

比如可以在海报里埋下彩蛋。

就拿《美国队长3》来说,打眼一看,海报上有三人——钢铁侠,战争机器,黑豹。


但其实,片方还藏了一个惊喜人物。

谁?

正是倒挂在远处吊塔上的小蜘蛛。


还有,海报也可一定程度上增加观众的参与度。

去年暑假档,《哪吒》大热,掀起全民狂潮,就引得不少网友自发为电影创造海报。

海报作者(从左到右):@何何舞 @荆何繁@插画杨权

黄海曾言:“每部电影都有一个世界,海报就是开一个窗口去看这个世界。

海报是一部电影的“脸”,也是一个产业、一个时代精华之所在。

我们都有对美的追求。

那些粗制滥造的、生搬硬凑的,早已被大众厌弃。

中国电影的崩坏从来不是一夕间崩坏。

它是从对编剧的不尊重、对明星的过度追捧、对电影海报的放弃开始的。

急功近利的中国电影该降降温了。

看了别国的海报,我们其实也应该努力,多一点黄海这样的人,中国电影 也要脸。

参考资料:
1.《这些牛逼的电影海报,都出自同一位戛纳红毯上的中国设计师》 From 钛媒体
2.《黄海与他的海报艺术》 From 第一制片人

为电影做嫁衣的人
值得“在看”